• 财讯网
  • 主页 > 宏观 > 正文

    七夕,江南女子如何过节?

    2023-08-22 17:51:58  |  来源:中国网  |  编辑:  |  

    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”这是唐代诗人徐凝的《七夕》诗。农历七月七日夜,称“七夕”,相传牛郎织女这天相会于银河鹊桥。民间称这一天为“乞巧节”,这是一个专门为女孩子们安排的节日。


    (资料图片)

    七夕节习俗丰富,且由来已久。七夕节起源于汉代。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。唐朝王建有诗说“阑珊星斗缀珠光,七夕宫娥乞巧忙”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载: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,宫女们各自乞巧,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,代代延续。

    宋元之际,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世人称为乞巧市。宋罗烨、金盈之辑《醉翁谈录》说:“七夕,潘楼前买卖乞巧物。自七月一日,车马嗔咽,至七夕前三日,车马不通行,相次壅遏,不复得出,至夜方散。”可见,七夕节的热闹似乎与春节有的一拼。

    在嘉兴桐乡,七月七当天,女孩子们要起一个大早,用沾着露水的凤仙花瓣把指甲染得绯红,同时还会采来一把槿树叶,揉碎泡水用来洗头发。当地老一辈人口口相传,据说槿树叶洗过的头发乌黑发亮,不会生虱子。

    晚上,当一弯上弦月挂上树梢,约伴相聚的女孩们一起向心灵手巧的织女祈祷,借着月光,穿针引线,比赛谁穿得快,也有比数星星谁数得多的,是谓“乞巧”。还有一种乞巧的活动,就是在七夕的前一天。备好雨水和井水,各半羼好在一个水碗里,露一夜,七夕这天晒半天,到了中午日头居中,女孩们将绣花针,也有折新竹扫帚细梢代针,轻轻放到碗中,让它浮在水面上。此时大家争看针(细竹悄)在水底的影子,细花藻形,形状巧妙者认为“乞得巧”,如果针影粗直简单,就是“乞得拙”。女孩子们平常难得相聚,七夕这样的游戏使大家都特别快活。

    尤其在桐乡濮院镇上,七月七的节目更为丰富。濮院盛产濮绸,镇上许多风俗与丝绸生产有关,乞巧节这一天,女孩子们有请杼神、汰巧头、吃巧果的习俗。

    汰巧头。农历七月初七,濮院镇上的姑娘家都会一早起来洗澡汰头发,称“汰巧头”。旧时小镇平民百姓用不起香水肥皂,姑娘家就到野外捋一大把槿树叶回家,在脸盆里打好温水,把槿树叶放到里头搓揉取汁用来洗澡沐浴汰头发。槿树叶搓出的汁水清香且杀虫,汰头之后头发乌黑发亮,再换一身绸衣绸裤,光光鲜鲜结伴上街去买时鲜水果以备夜晚请杼神。

    请杼神。清时濮院文士沈廷瑞《东畲杂记》记濮:“七月初七祭杼神,谓为机神生日。”女孩子们香汤沐浴槿叶洗头之后,换上鲜亮的绸衣绸裙,结伴上街,买李子、水蜜桃、大福果等时鲜水果,晚饭后在天井里摆好,在月亮光下祭请杼神即织女,祈求她传授机织之巧。

    吃巧果。《濮院镇志》记载:“七月初七为七夕,妇女竞买西瓜、菱、藕。悬庭中,经夜有蛛网萦之,谓之得巧,用以饲小儿女。”

    当地的女子认为,汰过巧头、吃过巧果,巧生腹中,织绸会又快又好。宋朝诗人杨朴有诗: “未会牵牛意若何,须邀织女织金梭。年年乞与人间巧,不道人间巧已多。”而正是由于濮院女子的心灵手巧,才撑起了这个“日出万匹绸”,被誉为“嘉禾一巨镇”的濮院。

    关于七夕节的传说的也极具故事性。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,每天给天空织彩霞。但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,就偷偷下到凡间,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,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。此事惹怒了天帝,把织女捉回天宫,责令他们分离,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。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,无数喜鹊飞来,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,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。这个优美的神话故事,来源与南北朝时梁朝殷芸的小说,七夕节也就逐渐被视为了中国的情侣节。有些老人们还会说:“在七夕节那天,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走到葡萄藤下,还能听见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呢!”

    “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在浩瀚的银河两岸,一边是牛郎星,一边是织女星。他们隔河相望,脉脉含情。古人把牛郎星、织女星作为指向方位的星宿,他们相隔无边的银河如何相会?人们发挥了充分的想象,于是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星渡银河、踏鹊桥来相会的故事就丰富了起来。

    而在桐乡,七夕乞巧的由来,流传于另一个民间故事传说。

    很久以前,濮院镇上有一个名叫善花的姑娘。她是机户世家之女,父母早故,伴随年迈的祖母和一个痴呆的弟弟过活。虽然善花有一双织绸的巧手。但因家境贫寒,缺机少本,只能靠帮工代织勉强维持一家三口生活。善花一心扑在机杼上,成了镇上数一数二的织绸巧手。但她并不满足,常在空闲时眺望天上的云霞,心想:“我要是能有织女那样的本领就好了。”

    有一年七月初七那天,善花用积攒下来的钱买回了十多种时令鲜果,化了整整一天时间,用各色鲜果加工搭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。傍晚,她把果图放在天井里的祭台上,点燃了一炷香,默默地祈祷:“织女神啊,庇佑我织得好绸,早日挣得一台自己的织机,攒下钱来为弟弟治病。”善花祷告完毕,因连日辛劳,十分疲倦,便倚着祭台睡着了。

    朦胧中,她看见祭台中的织女活动起来,袅袅婷婷地从鹊桥上走了下来,亲亲热热地拉着善花姑娘的手说:“善花妹妹呀,上天赐给你一双勤劳的巧手,让姐姐来帮你实现自己的心愿吧!”说着,织女用手一指,一台精巧的织机,出现在面前。接着,她又把手中的一支梭子递给善花,手把手地教善花织那些只有天上才有的花样。不知不觉地东方发白天快亮了,姐妹俩情深意笃,依依借别。

    突然“哐当”一声,把善花从梦中惊醒,原来是她那痴呆的弟弟,早晨起床后从祭盘里抓果子吃,把盘子打翻在地。他见姐姐被惊醒,急忙溜走了。善花人虽然醒了,但一颗心还沉浸在梦中。她想,若梦中的一切要是真的,那该多好啊!一边想一边起身走进屋里去准备早饭。她踏进屋里一看,不觉惊呆了,只见一台簇新的绸机安放在原先空荡荡的屋子里。织机上一支油光锃亮的梭子正连着锦丝和一匹刚织成的绸缎,仔细一看,这匹锦缎上的十多个花样,分明是刚才梦中见到过的。

    善花虔诚祈祷感动织女下凡传艺的事很快传遍了全镇,人们纷纷前来道喜。善花热情地接待她们,还毫无保留地把织女传授的机杼之巧全数教给姐妹们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善花的弟弟自从吃了祭果后,象换了一个人似的,痴病竟不治而愈,后来也成了一名巧机司。善花自己当然也获得了美满的婚姻。

    由于织女下界传技,镇上的织绸业更加兴旺起来。七月七日用鲜果祭祀杼神,也就成了绸乡的一种风俗。

    姑娘们乞巧的偶像就是织女。“穿针乞巧”从表面来看,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。从核心来看,乞巧的最终目的是祈愿织女护佑自己能够得到爱情和婚姻。

    七夕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,其独特的节日氛围,既有浪漫,也有热闹,在鹊们搭成的桥上相会,形式上有足够的浪漫;在满天繁星的夜空相见,气氛上有足够的朦胧;在热热闹闹的街市烟火,内容上有足够的喜庆。时代在变迁,社会在进步,延续至今的七夕节寄托着女孩们的期盼,但愿“巧手和爱情”双丰收的美好愿望,亘古不变。

    关键词:

    上一篇:多肽产业链报告:GLP-1多肽药物催化 行业迎来拐点    下一篇:最后一页